世界石油价格的提高会如何影响摩擦性失业-世界石油价格下降有助于增加汽车的需求
美国打卡扎菲对中国的影响:
卡扎菲下台对亚洲经济体的最大影响,将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反应。亚洲地区占过去10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量的80%。当然,工厂占了这个增量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但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也不容忽视。随着亚洲的中产阶级开始花钱,过去五年该地区汽车年销量已从700万辆增加到2,000万辆(如果不算中国,就是从300万辆增至500万辆)。
今天油价的下跌如果得以持续,则将有助于缓解亚洲工厂的部分成本压力,并让汽车销量继续上升。在全球汽车需求引发越来越强烈的担忧之际,油价的下跌带来了有益的支撑。
利比亚或许是世界上的石油产出大国之一,但其经济规模还不够大──比越南小,跟中国南方城市深圳差不多。所以亚洲去年对利比亚出口只有34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亚洲对世界出口总额的0.1%,也就不奇怪了。中国在这当中占了21亿美元(韩国和印度分别位列其后)。
尤其对中国而言,风险和机遇一直是更大。利比亚是中国的第11大石油供应国。但卡扎菲政权近年来也变得对中国更加敌视。诚然,中国曾有35,000名工人在利比亚工作。但卡扎菲政权公开指责中国搞殖民主义,并且在2009年拒绝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从加拿大石油企业Verenex手中购买其利比亚石油资产的投标。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假如新能源汽车普及,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应该能够让油价下跌。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原油的商品属性特殊,不能按照普通商品的经济规律分析。
正常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普及,全世界对原油依赖将极大下降,因为当前世界原油消耗量三分之二是在汽车上,那么根据供求关系理论,需求量大幅降低情况下,想知道价格变化,还要看供给,那么供给呢,首先供给就是个不确定因素,世界原油供给量基本由沙特,俄罗斯,美国三国商议决定,每年每阶段生产多少桶原油,他们说了算,眼下的油价下跌就是沙特和俄罗斯谈崩造成的,大家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一定充分尊重市场,所以说原油的供给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几大产油国的意见很重要,类似寡头经济,这是最大不确定因素。
其次,原油是工业的血液,各国都将其视为战略储备物资,因此其价格也不会完全依赖市场来决定,例如我国就有政策规定,当油价下跌低于40美元一桶时,国内燃油价格依然按照40美元一桶计算……所以,他是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
因此即使有朝一日新能源得以普及,油价如何变化,也是我们难以准确预测的。况且油价的大幅波动也势必反身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这种相互影响,变量复杂情况下,实在难以判断
国内新能源汽车会怎样发展?
在 汽车 工业时代, 汽车 作为人类主要的移动出行工具,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以汽油、柴油为动力的传统能源 汽车 造成了严重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随着 汽车 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汽车 已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燃油型交通工具,更多的是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方向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我国 社会 经济不断前进和发展中,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 汽车 的需求日益增强。截至202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7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4.5亿人。近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汽车 尾气的污染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现在国际上 汽车 所运用的能源也基本上为常规的燃油,污染物排放量大,巨大的 汽车 保有量对生态环保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 汽车 生产国和消费国,节能减排任务形势严峻。随着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 汽车 企业以及 汽车 尾气排放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全球来看,世界上石油资源短缺,传统 汽车 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环保型 汽车 是实现 汽车 行业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的一个最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发和应用新能源 汽车 。我国众多有识之士认为,发展新能源 汽车 无疑是中国自主品牌换道超车的良机。目前,新能源 汽车 研究项目已被列入我国重大 科技 课题,向新能源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已经被越来越重视。近期来看,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电动 汽车 行业发展,成立了电动 汽车 发展联盟。2021年7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发布了《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也将促使机动车行业更重视排放技术及相关的标准要求,倒逼企业主动进行改造升级和技术革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动 汽车 作为 汽车 工业的未来,经历了长期发展,纯电动 汽车 技术逐步成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成长最快的电动车市场。目前,中国已投入至少600亿美元来支持刚刚起步的电动 汽车 行业,鼓励支持400多家公司进入电动 汽车 行业。
1、新能源 汽车 的概念。 新能源 汽车 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 汽车 ,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 汽车 。新能源 汽车 包括混合动力 汽车 (HEV)、纯电动 汽车 (BEV,包括太阳能 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 汽车 (FCEV)、氢发动机 汽车 、燃气 汽车 、醇醚 汽车 等等。
2、我国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现状。 当前,仅从技术上看,中国品牌新能源 汽车 已实现了全面超越,不管是造型技术,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 汽车 核心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超越了合资品牌的技术水平,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2020年,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两大颠覆技术,通过刀片电池解决市场最关心的安全痛点,通过超级混动DM-i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当然,新能源车发展仍然会有个较长时间的过渡阶段,从插电混动过渡到纯电动。在所有新能源 汽车 中,采用纯净能源驱动的纯电动 汽车 是现在我国最有可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纯电动 汽车 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 汽车 ,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 汽车 前进。纯电动 汽车 的电动机相当于传统 汽车 的发动机,蓄电池相当于原来的油箱。其动力系统很简单:电池组—电动机—车辆传动系。
3、从供给侧、需求侧、国家政策三个方面分析发展现状。 在供给侧方面: 一是 续航里程问题在逐步提高。2014年大部分续航能力在100-200km,但到2020年续航能力大多数可以达到400-600km,已经基本上满足了一般客户的出行需求。 二是 充电时间在缩短,整车成本在下降。电池技术在不断地提升,截止2020年,大部分EV车型已经实现了0.5h的快速充电,充电便利性大幅提高。动力电池售价已经在逐年下降,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动力电池售价为0.81元/Wh,仅为2015年的36%,并且国内购置新能源车没有购置税,有望于2025年完成与燃油车的平价购置。 三是 配套设备的不断齐全。随着新能源车辆保有量的增加,充电桩设备不断增加,2020年国内公共及私人充电桩达到168.1万个,约为2016年的7.8倍,呈迅速增长态势。
在需求侧方面: 一是 优越的性能。电动化能带来更好的加速性能,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安静舒适的乘车环境。 二是 使用成本降低。相比燃油,电能更加廉价,在用车成本方面,显著降低。
在国家政策方面:实行双积分政策,并且逐步趋严,使得各 汽车 厂商纷纷投入新能源 汽车 的研发、生产。
新能源 汽车 的核心技术是“三电”,包括电驱动、电池、电控。目前,电驱动和电控还存在技术难关,但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已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三电”中最为棘手的仍然是电池的问题,人们普遍认可的电池有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三元、高镍三元等。受限于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水平,存在着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充电站的建设等制约因素,目前混合动力Hybrid到了市场水平,几乎每个 汽车 厂商都有相应的车型或者在研发阶段,价位也在市场能接受的水平,当然比传统内燃机的 汽车 价格还稍高一点。但它仅是一个过渡的技术。纯电动 汽车 是终极的方向。
纯电动 汽车 将给传统 汽车 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现有的 汽车 技术,发动机,变速箱,悬挂系统,四驱机构,乃至电控系统都将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目前在深入研究磷酸铁锂电池,还有很多企业在深入研究氢燃料电池。国内的比亚迪纯电动车的研发现已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虽然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续航受限,但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续航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2020年9月,第十六届北京国际 汽车 展览会开幕,全球首发车高达82辆,概念车36台、新能源160台。新能源车型占比近40%,成为本届车展最大亮点。中外车企在本届车展上同台竞技展出新能源 汽车 最新研发成果,中国品牌车企更是高调宣布其新能源 汽车 战略,既显现出中国车企未来的发展重点,也表明了中国新能源 汽车 在研发上与跨国车企具有了同台竞技的实力。据悉,中国车企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了以广汽集团为代表的纯电动敞篷概念跑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30年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占比有望达到70%,而中国 汽车 品牌的市场占比有望达到60%。
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新能源 汽车 工业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家和地方对新能源 汽车 的提振措施保障下,传统车企正在变换赛道,积极改善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汽车 ,形成了新能源 汽车 的全产业链条,推动新能源 汽车 的大幅度增长。在新能源 汽车 时代,让每一辆下线的新能源 汽车 ,终将成为人类的绿色梦想。(作者:华北理工大学2018级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 张纪涵)
欢迎您随时向我们投稿、提供新闻线索,邮箱shibaonews@163.com
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纯电动汽车销量及占比、碳中和时期新车销量中各燃料类型占比预测、不同燃料类型汽车平均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等
纯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高,在整体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得到提升
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其销量会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扩大而扩大。2016-2020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突破111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达到81.6%。
2020年11月2日,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应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约为4.32%。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2030年为碳达峰时期,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5-2060年,纯电动汽车渗透率逐渐提升,到2060年,纯电动汽车在整体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超过70%。
纯电动汽车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燃料类型,有助于实现碳减排
从五种不同燃料类型汽车平均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来看,柴油车平均碳排放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燃料类型,汽油车平均碳排放次之,常规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碳排放明显低于柴油车和汽油车。其中,纯电动车平均碳排放最低,为146.5gCO2e/km。
纯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较大,主要表现在电网清洁化、电池碳排放等领域
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1》分析,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较大,到2025年可实现减排至72%(以2020年为基准),到2060年可实现碳减排至2020年的17%。
具体来看,对纯电动车减排贡献最大因素为电网清洁化,在不同情景中贡献在10%-50%之间;材料效率对纯电动车的碳减排也很重要,可降低纯电动车4%-13%的碳排放;随着时间的发展,动力蓄电池碳排放的对纯电动车碳减排的作用也越加明显;使用能效与电网清洁化两者共同作用于纯涤电动车燃料周期的碳减排,且随着电网清洁化的程度加大,使用能效的减排效果趋于降低。在不同减排措施中,生产能效的作用最不明显,主要由于其在纯电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重较低。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国家油价下调!油价能回到6元时代吗?
汽车产业的诸多环节均与石油密切相关,因此,油价波动对汽车产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同时,油价波动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更加突出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使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本文将从油价波动入手,深入分析油价波动对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油价,汽车产业,产业结构 一、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价格倒挂现象愈加严重,由此引发的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呼声空前高涨。国家发改委经过综合考虑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压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决定从2007年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提高1000元/吨,航空煤油价格提高1500元/吨,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保持不变。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980元和5520元调整为6980元和6520元;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7540元和704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8元和0.92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由每吨5950元调整为7450元。此次国家上调成品油价格,涨幅达16.1%,成为历来价格上调幅度最大的一次。国际油价的波动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多家汽车企业均在油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下苦苦挣扎。汽车企业纷纷调整企业战略,于是,中国汽车产业继2004年之后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期。 二、我们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存在诸多结构问题,其中,组织结构不合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国的整车生产企业数量超过100家,2003-2006年间,一汽、上汽和东风这三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3年的49.3%下降为46.2%。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此,低技术含量、低档次的汽车产品尚有市场,导致众多小企业拥有存活空间。一旦中国汽车产业逐步与世界接轨,小企业必将遭到淘汰。在产业结构方面,零部件发展滞后于整车生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产销比例相对较小,与我国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在市场结构方面,近两年,汽车出口虽蓬勃发展,但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很少,且出口地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产业空间结构方面,我国的汽车产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若干个小而全的配套体系,这种情况与世界汽车产业相对集中的倾向背道而驰。三、油价波动对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影响1油价波动刺激汽车企业调整内部产业结构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业原料,原油价格波动不仅会影响下游所有产业的利润,同时还将带动各种产品价格的波动。造成中国企业成本提高,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影响。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 价格倒挂将导致利润更多地向上游行业转移,下游企业的利润将进一步被挤压。汽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然而在需求疲软的市场环境下,上游工业产品出厂价的不断攀升使下游汽车企业苦熬的日子变得更加漫长。在食品、日用品等行业纷纷上调旗下产品价格的大潮下,汽车行业却不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轻言涨价。2 油价波动暴露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软肋” 我国汽车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升级换代及技术进步缓慢。高油耗车型产销比例过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车型比例相对较小,作业类专用车技术水平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运输类专用车由于技术水平和门槛不高,产能过剩。 我国汽车企业难以与国际接轨的主要原因在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过分依赖引进技术发展产品。一般来说,国际上汽车研发费用会占到总成本的5%,素以技术先进闻名的奥迪集团的投入超过了汽车成本的6%。连一些零部件企业,如德尔福,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了20亿美元。已经遥遥领先的国际巨头们尚且如此,自主品牌企业由于在技术上缺乏积淀、开发上缺少系统化、人员上缺乏丰富经验,自然要付出大得多的努力。3 油价波动暴露了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缺陷在油价波动、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的作用下,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从近几年国内公布的数据统计看,目前,中国的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数量之多名列世界前茅。中国的国产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80个,而在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只有47个本土汽车品牌。而中国的汽车行业兼并重组似乎比海外企业的收购难度要大得多。在中国十大汽车企业中,除了吉利汽车是民营企业,其余都是国有企业。四、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发展前景综上所述,在油价波动的冲击下,中国汽车企业内部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汽车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一些盈利能力差,资金缺口大,融资方式单一的企业将难以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另一方面,大企业集团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扭转主要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出口整车的局面,需要通过联合和扩张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基于上述原因,中国汽车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通过并购战略,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整合,把企业做大做强;第二,通过强强联合整合大企业集团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的优势,带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天然气是具有光明未来的能源?
在经历了今年国内油价“十涨一跌”之后,国际原油价格迎来了今年罕见的“5连跌”。布伦特原油从125美元/桶的最高点下降至111美元/桶,创下6月份以来油价新低,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下一个调整窗口也会迎来年度的第二次下跌。可能许多人都在幻想着,这是一个开始,油价或许已经见顶,不久就会掉头向下,重返“6元时代”。
油价还能回到“6元时代”吗?答案是中短期内适度回落是可能的,但大概率是不会回到6元的起点了。
先从国内看,要知道,这些年国内油价的调整规律就是国际原油涨价,国内成品油就涨价;国际原油降价,国内成品油就小幅降价或者不降价。
看看2008年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最高去到147美元,那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才是每升6元左右。如今国际原油价格不过是冲到120美元一线,但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向10元/L冲刺了。
为什么?专家给出了权威的解释,不是现在的油价太贵,而是因为2008年那个时候我们国内的油价太低了,国内的“三桶油”都是亏损经营的,都要靠政府巨额补贴活着。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慢慢让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即便如此,如今的“三桶油”虽然经营状况有改善,但仍然还是在亏损边缘的。
因此,借着这一轮油价上涨的势头,正好可以对国内偏低的油价做出调整。油价起起落落是正常的市场调整,可以回到“不太贵”的8元、7元时代,但不太可能回到“超便宜”的5元、6元时代。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的通胀、美联储加息、俄乌战争等等因素都在助推着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有下跌的可能,但没有回到原点的动力。
目前的国际原油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这个重要的石油生产输出国被强行逐出了国际大宗市场,导致国际油价走高。
美国虽然有着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一度依靠页岩油将国际原油价格上限降至每桶120美元。但美国国内目前通胀和加息压力高企,让页岩油生产商根本没有动力去进行扩产,不扩产就稳不住原油价格。
中东的兄弟们手握着原油储备静观其变,欧佩克在石油减产计划上还没松口,就等着跟太平洋对岸谈条件。
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条件下,想要国内油价回到6元时代,除非出现重大变故导致全球石油需求迅速大幅缩减,就像2020年疫情首次爆发时一样,进而国际原油价格重挫,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别忘了,我们国内油价调整还有一个保护机制。当国际油价低于30美元时,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就会触发下跌保护,也就是说原油价格即使继续下跌,国内汽油价格也不再下跌。因此,油价回到6元时代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天然气曾经仅有极少数的工业用户,而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广泛利用的能源,包括发电业和民用领域。OECD成员内天然气资源量的逐渐减少,人们对更加环境友好型能源的需求量增长,以及关键技术的突破普及等因素已经极大地增加了天然气的运输量和销售点。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工业观察家们预测,人类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的速率增加,而最新的预测则认为,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率将为2.0%,而同时期的石油需求量增长率则为1.3%。
然而,天然气有望在整个能源体系中获得最快的增长。在过去的10年间,发电业已经成为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在新增加的需求量中,约一半来自发电业。在发电业中,40%以煤炭为燃料,25%以天然气为燃料,13%使用核能,天然气在发电业中极具竞争力。当前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与它们和石油的价格指数有关,当煤炭价格相对稳定时,就可能会降低发电行业中对天然气的利用程度。世界上6个国家的天然气消费就达到了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的一半,它们是美国(23%)、俄罗斯(15%)、英国、加拿大、德国和伊朗,后4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各占全球消费量的3.0%。迄今为止,全世界依然没有像石油那样的全球性天然气市场,但有3个分市场——北美、西欧和亚洲——它们各有不同的增长率。在成熟的北美与欧洲天然气市场,交易的天然气在能源中占到了25%的份额,目前依然分别以每年1%和1.4%的速度增长。在非OECD成员中,到2020年,预计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加速度将达每年3.7%。在这些国家中,天然气的市场份额要比工业化国家中的小。由此可见,工业化就是天然气需求量增长的驱动力。
“到2030年,天然气有望取代煤炭,成为与石油并驾齐驱的两种初级能源,可占全球能源需求量中的23%。”
据预测,亚洲国家,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消费量都将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用作燃料和化肥的生产原料。印度正在努力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已经设计了许多再气化的终端装置是一条LNG输送管线的末端,详见第6章。。在中东,天然气将越来越多地用于海水淡化,在工厂以及目前正以石油作为能源的工业部门中也将更为广泛地使用。非洲与拉丁美洲由于历史的原因,每年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加速度可达近4.7%。许多国家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天然气作为自己的能源,实现从油向气的转变,并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天然气的突出优势:储量极其丰富。人们对天然气的需求并没有随着近年来的大发现而齐头并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发新的天然气市场所需的投资要远比开发新的石油市场昂贵,因为基础建设需要的费用太高,在考虑到液化天然气时尤甚。这会产生大量的所谓罐储气,由于这种天然气不具备立竿见影的市场效益,所以价值很低,甚至一文不值。因此,天然气的R/P值资源量/生产量。资料来源:《欧佩克能源报告》,2007。在62年里增长率高于石油的R/P值50%。一个原因就在于近年来政局不稳定的中东地区所发现的天然气仅为全球天然气资源量的1/3,而那里的石油资源量却占到了全球资源量的2/3,但中东地区天然气的发现量与消费量同时增加。此外,欧洲与俄罗斯有天然气管线相连接,这两个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市场份额(38%),而北美正在享受着自己天然气产量增加的喜悦——那里的天然气可以自给自足10年以上。
因此,美国的能源政策长期以来就是以允许天然气高度安全供给为基础制定的。人们突然发现,天然气的高价格出现在冬季。这是天然气的一个传奇故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全球能源框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天然气占领西方能源市场的故事,虽然现在还是煤炭和石油统治着市场。勘探家们曾在发现天然气而不是石油时发出过诅咒和抱怨。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何利用天然气,欧洲与中东地区都对天然气不感兴趣,因为那里缺少基础建设和天然气市场。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当时所发现的天然气中约13%被烧掉了,这主要是在欧佩克成员内发生的。当时,天然气的故事正在发生着。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就已开始大规模利用天然气了,而意大利也已意识到自己巨大的天然气资源量的潜力。1939年7月,位于法国南部的油气研究中心(CRPM)在法国西南部的Saint-Marcet发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那里的气田成为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摇篮。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气态烃才开始真正大规模得到利用,也使得用船运输甲烷的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1973年世界能源市场预测时就应该真正意识到天然气的增长形势,当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随着水力发电能力的提高,煤炭的用量下降,当时核能发电尚不具备竞争力。这就引发了石油用量的历史性增加,在较小的范围内,天然气终于登上了能源的历史舞台。当时,人们还不了解全球天然气的资源量,预测其储量可达8.5万亿立方米。随着荷兰、苏联、法国(1951年在法国的Lacq再次发现天然气田),尤其是在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地区这归因于1956年在Hassi R'Mel巨型天然气田的发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的发现,人们对全球天然气资源量的预测也增加了。1956年,在阿尔及利亚发现了巨型天然气田,这座位于Hassi R'Mel的天然气田的储量可达1000万亿立方英尺。然而,仅在10年间,全球探明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已翻番,而且以相同的速度继续增加。
天然气的历史性增长也归因于它具有比城市煤气更大的优势,天然气中富含的甲烷使其具有远高于煤气的发热值。但是,在天然气能够成为主力资源之前,工业界必须修建一些以前使用煤气时并不需要的新型输运与配气设施。而且,这种新型能源不像电力和石油那样拥有可靠的用户,它必须发挥优势,展开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然而,从别的能源逐渐转向甲烷的市场变迁在各国不尽相同。天然气的市场份额取决于天然气田的距离、其他类型能源的供应情况以及消费者以前所需能源的类型等因素。所以,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用途而言,甲烷的市场份额波动极大。具竞争力的价格意味着天然气在工业部门、海水淡化、石油化工和电力市场,以及用作燃料的民用与服务业领域都受到青睐。然而,即使许多行业部门都尝到了使用天然气的甜头,但在运输业中,天然气却从来没有真正取得替代其他燃料的主导地位。
在20世纪60年代,实际上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天然气输送通常都是以管线方式完成的,尤其是国家之间的输送。但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的液化与海上运输渐渐成为主要的输送方式。随着液化天然气链的发展,妨碍天然气用量增加的主要技术瓶颈如长距离的运输等困难逐渐被突破或克服。人们整整花了半个世纪才完善了天然气的液化技术。美国人于1917年完成此项技术的应用,为世界第一。随后是苏联,他们希望将来自亚速海的天然气用作燃料。20世纪30年代末期,液化天然气的储存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美国人很精明,他们用液化天然气来缓解当时的能源需求紧张问题。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天然气公司成为建造先导天然气液化工厂的基础。同时,越过大西洋到英国伦敦,Alfred Egerton爵士正在从事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小轿车的研发工作。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石油的短缺促使发明家们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精力:使用压缩气体的汽车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1970年打破了世界陆地行驶速度记录。在法国西南部地区开始行驶,而伦敦的公交车也用上了液化天然气。但是,这些关于天然气应用的早期实验受到了供给限制的牵制。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Cleveland)建起一座液化天然气工厂,1944年,该厂发生了一系列事故,3个储存球形罐中的一个报废,新生的液化天然气工业前景暗淡下来。20世纪50年代,人们实现了液化天然气的海上运输,液化天然气海上运输的首航是在英国天然气协会的协助下由几家美国公司完成的。接下来的关键性突破出现在1959年。当年,“甲烷先锋(Methane Pioneer)”号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世界第一艘甲烷运输船,于1959年用一艘驳船将液化天然气从美国运往英国。携带着5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横渡了大西洋。然而至此,液化天然气仅仅是停留在人们印象中的一个缩略词而已。
在随后的年代中,法国公司在开发这种新技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1956年发现了阿尔及利亚的Hassi R'Mel大气田,法国人依然不知道怎样把它运往欧洲市场。1961年,法国人决定向更有经验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求助,在阿尔及利亚的Arzcw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天然气液化工厂。一个新公司Compagnie Algerienne du Methane Liquefie(CAMEL)成立,其目的在于实现天然气液化加工的商业化。不久,第一座商业化液化天然气工厂建成,开始从阿尔及利亚向英国运输液化天然气。首次海运从1964年开始。1964年,在北非与西欧之间建起了液化天然气的输送链,由两艘货轮担任运输任务。1965年,法国人拥有了自己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号。在20世纪的前10年间,市场上对法国人的液化天然气运输技术十分欢迎,由Technip和Air Liquide开发的Teal液化加工技术被应用于阿尔及利亚的Skikda液化天然气工厂,设在圣纳泽尔(Saint-Nazaire)、敦刻尔克(Dunkirk)和拉西约塔(La Ciotat)的修船厂也开始利用由法国公司Gaz-Transport和Gazocean- Technigaz开发的技术建造一些多功能的油罐车。不久,这种竞争就催生了体积增加4倍的油罐车(容积从2.6万立方米增至12万立方米),储存设施也随后跟上。
在太平洋遥远的另一端,日本的火力发电厂也将自己的燃料系统转变为燃气系统,以减少空气污染。在此时期,是美国带动了对天然气需求量的增长,并促进了远程运输天然气工业的长足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天然气就坐上了美国人能源消耗量中的第三把交椅,美国即便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却也依然需要进口。因此,美国的EI Paso公司与阿尔及利亚签订了一个重要的供应合同,新的液化天然气规划方案虽然昂贵但可由长期供货合同提供保障,不久这种新型燃料就风靡全球。世界各地纷纷修建起一条又一条液化天然气输送链:从委内瑞拉通往美国,从尼日利亚通往南美,从中东通往俄罗斯和日本,从北海、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甚至厄瓜多尔通往世界各地。然而,这种新型能源即使有这些优势,在天然气能够成为20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大局中主角之前还必须克服许多障碍,它的地位至今仍在变化,角色越发重要。
部分国家天然气储量图 单位:万亿立方米
天然气资源足够丰富,谁是天然气的供应者?活跃的石油勘探始于20世纪初期,但天然气的勘探却是近些年的事情。然而,随着天然气登上世界能源舞台,人们对天然气的勘探力度也大大增加。从1975年以来,一些新的发现、重大技术突破以及深海区域勘探的加速等促使全球天然气储量稳步增加,当年的预算储量为60万亿立方米。2008年,全球天然气资源量已达177.4万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按2007年到2008年的消费水平,这些天然气可供人类使用65年(即平均储量寿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主要集中在全球3个国家内,但天然气储量在3个国家中的分布却不同:俄罗斯约47.59万亿立方米。(27%)、伊朗约27.51万亿立方米。(15%)和卡塔尔约25.79万亿立方米。(13%)。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天然气储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全球已发现的天然气中约80%分布在20个国家中,而80%的石油储量则分布在10个国家内。比如中东地区的产油量虽然占到全球总产量的30%,但天然气产量却仅为全球总产量的10%。而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大量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依然在地下等待开发。俄罗斯、阿尔及利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约7.04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只有当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促使人们加强投资力度时才可能开采。国际能源组织指出,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天然气工业需要以平均每年1500亿美元的投资力度来进行完善,尤其以北美的投资费用需要量最大,因为那里的天然气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建设费用却很高。在俄罗斯,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那里一些已经向欧洲供气多年的大型气田的产量已经下滑,而新的气田却尚未正式投产。
从卡塔尔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它的北部油田与伊朗的海岸线非常接近。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是卡塔尔海上的北部气田卡塔尔的北部气田(North Field)吸引了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石油企业在内的所有发达国家的关注。该气田位于波斯湾的卡塔尔水域。研究表明,目前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大于900万亿立方英尺,这使得该气田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整装非伴生气田。虽然早在1971年就发现了,但直到1991年,当卡塔尔石油部门在首次向当地输送天然气时,才真正了解了它的规模——它具有每天产出8亿立方英尺天然气的产能。在随后两年中,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始实施,即Qatargas项目和Rasgas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均已完成,每年的产量可达2600万吨。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该气田的开发也在加强。到2010年,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年产7700万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卡塔尔已与多个国家签署了提供产自北部气田的天然气合同,以液化天然气或以管线进行运输,卡塔尔还与几家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风险投资天然气利用项目的协议。,预计天然气储量可达25.79万亿立方米,足以用最佳的开发方式供气200年。第二大天然气田位于波斯湾伊朗水域的南帕斯(South Pars)气田。该气田与卡塔尔的北部气田相连,预计天然气储量为8万亿~14万亿立方米(280万亿~500万亿立方英尺)。
天然气勘探开展较晚,这意味着待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将多于待发现的石油储量,若加上深层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这一特点将会更加突出。观察家们预测,未来还可能找到50万亿~70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海域将更具发现潜力,尤其是深海区和极地区,那里的勘探开发作业已经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中获益。然而,某些国家,如埃及,就在该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包括煤层气、致密气(产于渗透性极低的砂岩储集层内的天然气)和页岩气。
美国在这些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美国国产天然气中,近三分之一为非常规天然气。从全球来看,煤层气的资源量预计可达100万亿~260万亿立方米,但是这种天然气的开发会造成对环境的重大冲击,因为在开发过程中会采用向深层注CO2提高采收率作业方式,因此会导致碳的溶解。此外,煤层气的开发还将面临两个主要障碍:煤层气的储集层特征以及大量需要处理的生产用水。致密砂岩气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术语,用于具有极低渗透率(小于0.1毫达西)的砂岩气藏,然而,低渗透率意味着天然气在岩石层内的运移难度很大,使用常规天然气的开采技术开发这种天然气就不具经济价值。据预测,致密天然气的资源量约为400万亿立方米。页岩储集层也是一种低渗透性岩石,这种岩石内的天然气为游离态或被有机质颗粒吸附(如煤层内的情况)。据预测,页岩气的资源量约为40万亿立方米。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内,北美洲约一半开发项目的目标就是这种非常规天然气。美国在达到其天然气产量高峰后不久就开始对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虽然石油工业界知道怎样去开采煤层气和蕴藏于页岩、砂岩内的天然气,但用于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仍在探索中,这些资源依然未能投入工业化开采。
这种天然气资源常常稳定地存在于海域,它可以使某些目前还在进口天然气的国家一跃成为主要天然气生产国(如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已对天然气水合物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投入大量的研究力量。最终,可以经济性地开采的甲烷体积还难以预计,而且关于它的争议也依然很多。
“地球上大约有2000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它的储量是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70到130倍)。”
天然气——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也是石油可能的替代物。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运输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因为液化天然气工业已经开发了可以降低液化加工成本的高效技术。另一个有利之处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运载能力明显增加,这可以使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下降,从经济上分析更加划算。现代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运载能力可达14万立方米,最大运输量可达25万立方米。再气化已经开发出最新的加工处理技术,可以将气化加工厂从陆地移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上,以避免引起周边国家的抱怨。人们还将一些小型液化加工厂建在驳船上,对那些采自远离消费区的资源量较少的遥远海上天然气田的天然气进行加工,这是一种特别有利的方式(全球天然气约10%的储量分布在那里)。人们已经找到了500千米到1000千米范围内短途运输天然气的方法。比如人们正在开展天然气压缩的研究,用此技术就可以将天然气从中东运往印度。将天然气转化为石油产品[天然气制油(GTL)],有望开辟一个新的天然气开发领域,进而扩大发动机燃料的市场(尤其是柴油燃料市场)。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石油产量将会下降;到2015年,每辆汽车的公路燃料消耗量将会下降15%~20%;在2015年到2035年期间,天然气可以弥补石油短缺;2050年以后,天然气水合物可以成为石油的替代品。据此观点,天然气的开采量可能依然达每年4000万亿立方英尺以上。
天然气是全球第三大一次能源初级能源一般指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在全球的天然气产量中,约85%为当地消费,其余的或以管线或以液化天然气的形式供国际市场交易。如日本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其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已达全球液化天然气需求量的一半以上。虽然液化天然气对全球能源的贡献相对较小,但日本和韩国都已把其作为天然气供应的唯一来源。对一些国家来说,如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液化天然气在它们的天然气供应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相当高。天然气有望在世界初级能源市场中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出于缓解环境压力且相应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形势下。而且在发电业中,天然气的地位更加突出。随着本地资源量的下降,国际天然气交易规模将会扩大。如今,液化天然气已经占到了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中的4.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