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油价格变动趋势-影响基础油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指标
适合的机油才是最好的,贵的可能反而不好。一般说比较贵的机油指的的全合成机油,它的各项指标性能往往比矿物型机油要好很多,但也并不能说矿物机油就不好。机油按等级分类: 矿物机油、半合成油、全合成油. 而使用周期相信大家都明白。而三个对应的基础油性能级别分别是SJ, SM, SN,为确保使用,建议弃选等级最低的SJ级,起码也得用SM以上。
杂牌机油确实没法用,至少我感觉,不管是起步,跑高速,不比较确实没伤害,杂牌机油,噪音大,动力弱,而且烧机油。蓝壳给我的感觉是静音性很不错,动力尚可,起步也可以。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
汽车的“心脏”,起到的作用可以说不言而喻,而发动机机油就如同串联心脏的血液一样,能对发动机起到润滑、清洁、冷却、密封、减磨、防锈、防蚀等作用,所以说选择合适的机油非常重要。机油并不是越贵越好,要优先选择最适配你爱车发动机相对的认证和型号。比如,有的车要求机油通过ACEA欧洲汽车制造协会 A3/B4或A5/B5认证,而有的发动机要求通过美国石油协会。
根据多年汽车后市场的服务经验来看,机油并不是标号越高越好。机油标号常常由温度和粘度组合而成。常见的机油标号如:5W30,5W40等等。机油肯定不是越贵越好,机油是根据车子的性能和地理的环境决定的,按照车子说明书上加机油肯定不会错。
润滑油基础油需要化验哪些项目指标
很多车主觉得,买几万或者10几万的家用代步车,没有必要用全合成机油。甚至有些车友会自嘲,几万元的小车不配用全合成机油。总结下无非是以下三个观点:1、便宜车发动机要用粘度比较高的机油,用全合成不合适。2、几万块的车子发动机精度差,用全合成机油容易烧机油。3、换全合成机油太贵了,不划算。难道几万块钱的车就不能用全合成机油吗?我想有些车友可能对机油有些误解。一、矿物油和全合成机油有什么区别?矿物油、全合成机油是按基础油来分类的。基础油决定了机油的总体性能和价位,添加剂暂且不说。矿物油的基础油是原油提炼过程中在分馏出有用的轻物质(如航空用油、汽油等)之后剩下来残留的塔底油再经提炼而成的产物是原油中较差的成份。全合成油是来自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散出来的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润滑液,使用的是原油中较好的成份,加以化学反应并在人为的控制下达到预期的分子形态,全合成油分子排列整齐,抵抗外来变数的能力强。比较两类油,全合成油底子好,热稳定、抗氧化反应、抗粘度变化的能力比矿物油都要好很多。撇开这些复杂的东西,就是一句话,全合成机油就是好。二、为什么车友都觉得不能用?我们逐一来看看车友们的最常见的三个观点:1、便宜车得用粘度高的机油,不然烧机油粘度只跟sae级别有关系,跟机油合不合成没有关系。sae是机油的粘度级别,同一个级别粘度都是一样的,不管矿物油、半合成机油,还是全合成机油,粘度都是一样的。粘度测试都是用同一个标准测出来的。举个例子,5w-40的全合成,就不可能比5w-30的矿物油稀。但是为什么很多车友认为,全合成机油的粘度比较低呢?原因在于全合成油的流动性比矿物油更好,所以看起来会比较稀。机油的粘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个指标叫粘度指数。粘度指数越高,粘度受温度影响就越小。根据资料,比较优质的全合成油的粘度指数一般都大于135,而矿物油的粘度指数为85-90。全合成机油的抗粘度变化的能力很强,在各个温度下粘度变化不大,能在各种温度下都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而矿物油表现就差了很多。2、便宜车发动机精度差,容易烧机油发动机的加工精度差,导致发动机各个机件间的缝隙加大,如果机油太稀的话,容易跑进燃烧室参与燃烧,导致烧机油。但是就现在发动机加工技术而言,便宜的发动机,不一定是精度差,而是因为技术成熟,产量大,大规模批量生产而导致的成本下降。便宜不是工艺落后的代名词。虽然国产品牌不少都是仿造日系德系发动机,性能未必有原装的好,但是精度不会相差太多,生产线上都用瑞典ABB、德国杜尔、日本那科机器人。如果发动机精度确实是差,那么可以使用粘度更高的机油来应对。还是那句话,粘度跟sae标号有关系,跟是否全合成没关系。3、换全合成机油太贵,不划算从明面的价格来看,同标号的4L矿物油比全合成的价格要低得多。但是如果从整个使用周期来看,其实使用矿物油不见得省钱。矿物油每隔5000公里就要更换一次,而全合成可以达到10000公里更换一次,甚至能更长一点。也就是说加1次全合成机油等于2次矿物油。除此之外,每次更换还需要工时费,配套机滤的成本。当然如果全合成油,要使用长效机滤,要比一般的机滤贵几十块钱。一结算下来,这个钱其实不差多少。另外,使用矿物油和全合成,在动力表现上也会有差异。全合成油比较稳定,抗氧化抗衰减能力也比较好,基本上使用到下次更换机油的时候,都能给发动机提供良好的润滑及保护,动力上也不会有明显的衰减。矿物质油就没有这么优良的表现,很多车友在更换完机油两三千公里之后,就会感觉动力变小了很多。
为什么选择石腊基的基础油做发动机油
检测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每一类润滑油脂都有其共同的一般理化性能,以表明该产品的内在质量。
一、对润滑油来说,这些一般理化性能如下:
(1) 外观(色度):油品的颜色,往往可以反映其精制程度和稳定性。对于基础油来说,一般精制程度越高,其烃的氧化物和硫化物脱除的越干净,颜色也就越浅。但是,即使精制的条件相同,不同油源和基属的原油所生产的基础油,其颜色和透明度也可能是不相同的。对于新的成品润滑油,由于添加剂的使用,颜色作为判断基础油精制程度高低的指标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2) 密度:密度是润滑油最简单、最常用的物理性能指标。润滑油的密度随其组成中含碳、氧、硫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因而在同样粘度或同样相对分子质量的情况下,含芳烃多的,含胶质和沥青质多的润滑油密度最大,含环烷烃多的居中,含烷烃多的最小。
(3) 粘度:粘度反映油品的内摩擦力,是表示油品油性和流动性的一项指标。在未加任何功能添加剂的前提下,粘度越大,油膜强度越高,流动性越差。
(4) 粘度指数:粘度指数表示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粘度指数越高,表示油品粘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小,其粘温性能越好,反之越差。
(5)闪点:闪点是表示油品蒸发性的一项指标。油品的馏分越轻,蒸发性越大,其闪点也越低。反之,油品的馏分越重,蒸发性越小,其闪点也越高。同时,闪点又是表示石油产品着火危险性的指标。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划分的,闪点在 45℃以下为易燃品,45℃以上为可燃品,在油品的储运过程中严禁将油品加热到它的闪点温度。在粘度相同的情况下,闪点越高越好。因此,用户在选用润滑油时应根据使用温度和润滑油的工作条件进行选择。一般认为,闪点比使用 温度高 20~30℃,即可安全使用。
(6) 凝点和倾点:凝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油 品的凝固和纯化合物的凝固有很大的不同。 油品并没有明确的凝固温度,“所谓凝固”只是作为整体来看失去了流动性,并不是所有的组分都变成了固体。润滑油的凝点是表示润滑油低温流动性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对于生产、运输和使用都有重要意义。凝点高的润滑油不能在低温下使用。相反,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则没 有必要使用凝点低的润滑油。因为润滑油的凝点越低,其生产成本越高,造成不 必要的浪费。一般说来,润滑油的凝点应比使用环境的最低温度低 5~7℃。但是 特别还要提及的是,在选用低温的润滑油时,应结合油品的凝点、低温粘度及粘 温特性全面考虑。因为低凝点的油品,其低温粘度和粘温特性亦有可能不符合要求。凝点和倾点都是油品低温流动性的指标,两者无原则的差别,只是测定方法稍有不同。同一油品的凝点和倾点并不完全相等,一般倾点都高于凝点 2~3℃,但也有例外。
(7)碱值和中和值:酸值是表示润滑油中含有酸性物质的指标,单位是mgKOH/g。酸值分强酸值和弱酸值两种,两者合并即为总酸值(简称 TAN)。我们通常所说的“酸值”,实际上是指“总酸值(TAN)”。碱值是表示润滑油中碱性物质含量的指标,单位是mgKOH/g。碱值亦分强碱值和弱碱值两种,两者合并即为总碱值(简称TBN)。我们通常所说的“碱值”实际上是指“总碱值(TBN)”。中和值实际上包括了总酸值和总碱值。但是,除了另有注明,一般所说的“中和 值”,实际上仅是指“总酸值”,其单位也是 mgKOH/g。
(8) 水分:水分是指润滑油中含水量的百分数,通常是重量百分数。润滑油中 水分的存在,会破坏润滑油形成的油膜,使润滑效果变差,加速有机酸对金属的 腐蚀作用,锈蚀设备,使油品容易产生沉渣。总之,润滑油中水分越少越好。
(9) 机械杂质:机械杂质是指存在于润滑油中不溶于汽油、乙醇和苯等溶剂的 沉淀物或胶状悬浮物。这些杂质大部分是砂石和铁屑之类,以及由添加剂带来的 一些难溶于溶剂的有机金属盐。 通常, 润滑油基础油的机械杂质都控制在 0.005% 以下(机杂在 0.005%以下被认为是无)。
(10)灰分和硫酸灰分:灰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灼烧后剩下的不燃烧物质。灰 分的组成一般认为是一些金属元素及其盐类。灰分对不同的油品具有不同的概 念,对基础油或不加添加剂的油品来说,灰分可用于判断油品的精制深度。对于 加有金属盐类添加剂的油品(新油),灰分就成为定量控制添加剂加入量的手段。 国外采用硫酸灰分代替灰分。其方法是:在油样燃烧后灼烧灰化之前加入少量浓 硫酸,使添加剂的金属元素转化为硫酸盐。
(11)残炭:油品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受热蒸发和燃烧后形成的焦黑色残留物 称为残炭。残炭是润滑油基础油的重要质量指标,是为判断润滑油的性质和精制 深度而规定的项目。润滑油基础油中,残炭的多少,不仅与其化学组成有关,而 且也与油品的精制深度有关,润滑油中形成残炭的主要物质是:油中的胶质、沥 青质及多环芳烃。 这些物质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 受强热分解、 缩合而形成残炭。 油品的精制深度越深,其残炭值越小。一般讲,空白基础油的残炭值越小越好。 现在,许多油品都含有金属、硫、磷、氮元素的添加剂,它们的残炭值很高,因此含添加剂油的残炭已失去残炭测定的本来意义。机械杂质、水分、灰分和残炭 都是反映油品纯洁性的质量指标,反映了润滑基础油精制的程度。
二、特殊理化性能
除了上述一般理化性能之外, 每一种润滑油品还应具有表征其使用特性的特 殊理化性质。 越是质量要求高, 或是专用性强的油品, 其特殊理化性能就越突出。 反映这些特殊理化性能的试验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氧化安定性:氧化安定性说明润滑油的抗老化性能,一些使用寿命较长的 工业润滑油都有此项指标要求,因而成为这些种类油品要求的一个特殊性能。测 定油品氧化安定性的方法很多,基本上都是一定量的油品在有空气(或氧气)及金 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在一定温度下氧化一定时间,然后测定油品的酸值、粘度变化及沉淀物的生成情况。一切润滑油都依其化学组成和所处外界条件的不同,而 具有不同的自动氧化倾向。随使用过程而发生氧化作用,因而逐渐生成一些醛、 酮、酸类和胶质、沥青质等物质,氧化安定性则是抑制上述不利于油品使用的物 质生成的性能。
(2) 热安定性:热安定性表示油品的耐高温能力,也就是润滑油对热分解的抵 抗能力,即热分解温度。一些高质量的抗磨液压油、压缩机油等都提出了热安定 性的要求。油品的热安定性主要取决于基础油的组成,很多分解温度较低的添加 剂往往对油品安定性有不利影响;抗氧剂也不能明显地改善油品的热安定性。
润滑油检测项目及其标准
用全合成的PAO太不划算,成本太高,用环烷基油粘指太低,粘度变化大,太稠供不上油,能耗也高,太稀的话,油膜太薄,又起不到保护作用,所以采用石蜡基的较为划算,粘度变化小,从而能够保证在高温和低温下都能够形成一定厚度的油膜,既能够节能,又能够提供润滑保护。
如果是高档车的话,用三类加氢油就够了,全合成的话,必要性不大,当然如果你钱多,也可以,可以多消费嘛。
估计你问这个问题,是想用渣油来调润滑油吧,跟浙江一带的小调合厂一样,说实在的,那样的油没经过精制,没有脱蜡,倾点都在12摄氏度,正常的基础油倾点至少都在零下5摄氏度。所以用那样的油调的话,只能在夏天蒙蒙人,冬天的话直接就凝固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